【那些被罵「#太風騷」的女明星,到底 #女性主義者 能不能決定自己想穿什麼衣服?】
「妳怎麼可以一邊以穿著寬大衣服的女性主義者自居,又一邊賣弄風騷?」
「一到 18 歲,妳就開始穿得像蕩婦一樣!」
你還記得那張換上一頭復古造型的金髮,穿上馬甲,宛如從荷李活黃金時代電影走出來的Billie Eilish,當下這張《Vogue》的封面照瞬間引爆輿論爭議。
有趣(或心痛)的是,無論父權文化本身,或是提倡「平權」的部分人,皆異口同聲地認為女性作此種裝扮必然是由於希望討好異性戀男性,以及在這個父權社會裏換取利益,她們毫無主體性可言。
Billie Eilish並不是被罵的第一人,這些年提倡過女性主義或性別平等、自主卻因為自己的裝扮而被攻擊的女星還有Emma Watson、Lady Gaga、Beyonce、Jennifer Lawrence,再之前,則有Madonna等等…這些女星是如何回應爭議?到底她們是在爭取成為「某種模樣」的自由,還是成為「任何模樣」的自由?哪天我們才有權自由地活成令自己愉快的模樣?https://bit.ly/3hStDTH
#相關閱讀
【「女性命運共同體」的背後,其實與性別無關?】https://bit.ly/3uwBnOp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BillieEilish #女性主義 #自由
madonna 爭議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時在化妝室裡,我會自問:「妳以為妳是誰,試圖擁有這一切?」有時我會揣想 - 但我只允許自己在少數的時間裡這麼想,不然我根本不會存在 - 我會想著, 妳們(舞者/合音)可能會坐在化妝間想著:「那個婊子以為她是誰啊?」是的,我知道自己不是最好的歌手、也不是最好的舞者,我對那些沒興趣,我有興趣的是激怒他人,且具有挑釁性與政治性。』
.
其一,很多時候我對科技的想法是悲觀的,但是當我在 Youtube 上發現完整版的《#與瑪丹娜共枕》(Madonna - Truth Or Dare )紀錄片時,我又萬分感謝網際網路的存在。
.
其二,當年(1991年)錯過《與瑪丹娜共枕》,如今終於有機會補上。影片紀錄娜姐《金髮野心》巡迴演唱旅途中,她與幕前幕後團隊成員的羈絆情誼(家人般的存在)、娜姐對親人又愛又恨的態度、在攝影機前面扮演(或呈現)「瑪丹娜』的多變形象、腳踩男性的霸氣(娜姐在攝影機前嘲諷凱文柯斯納一幕,當年有引起不少討論)、大膽的舞台演出,帶來諸多爭議,加拿大警方甚至在表演前提出警告,如果娜姐在舞台上做出自慰(摸下體)的動作,就要逮捕她,而有兩場義大利演唱會,也因為表演內容過於露骨,被迫取消、娜姐與華倫比提的感情起落(華倫比提在片中批評瑪丹娜為了攝影機而活)、娜姐對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的迷戀(甚至在安東尼奧的妻子面前跟對方調情,很難想像安東尼奧的妻子會是怎樣的心情)等,影片還保留娜姐身邊的成員,偶爾會流露出不太認同娜姐作為的神色,很曖昧,但有很多想像空間。
.
其三,我經歷過瑪丹娜的全盛時期,但我沒有親臨過她全盛時期的演唱會,唉,無法彌補的遺憾啊!幸好《與馬丹娜共枕》有收錄幾段《金髮野心》演唱會片段,年輕時的娜姐,體力之豐沛飽滿,動作之俐落,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
其四,《與瑪丹娜共枕》的整體評價不高,我個人看得相當愉悅,很多片段,即便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依舊辛辣,刺激觀眾的道德底線(包括娜姐大談她與童年女性友人的性經驗、她在片中表演...深喉嚨的技術等),如果你是娜姐的歌迷,絕對可以在這部影片得到滿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q7IiWr-cbk
.
#衛道人士眼中的惡女卻是我心目中的女神
.
《與瑪丹娜共枕》不是奇幻片,但我覺得這部片有種奇幻色彩,像是平行時空般的存在,跟我們身處的世界不太一樣(更多包容,更少束縛與界線),因為如此,默默期望《與瑪丹娜共枕》有一天能登上金馬奇幻影展的K歌場,我覺得在奇幻影展放這部片,現場應該會很High很歡樂!
madonna 爭議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電影冷知識全餐:阿拉丁是怎麼練成的】
1.《阿拉丁》是 Howard Ashman 被冷凍多年的失敗提案
《The Little Mermaid 小美人魚》的作詞家 Howard Ashman 早在1987年就寫好了四十頁的《阿拉丁》大綱,準備用1930年代風格的音樂劇來呈現這個經典故事。過去沒有做過外國題材動畫電影的 Disney 有些猶豫,於是將該案冷凍了好幾年。
直到《小美人魚》的導演 Ron Clements 和 John Musker 必須從 Disney 給他們的三個企劃中挑出一個當成他們的下一部電影,結果兩人出乎意料地跳過天鵝湖和森林之王兩個經典故事,選了Ashman 的《阿拉丁》企劃當成下一部 Disney 動畫大片。遺憾的是在他們正式向 Disney 動畫最高決策者 Disney Studio 主席 Jeffrey Katzenberg 提案的前一個月,Ashman 就因病過世,無緣親眼見證他的構想被實現。
2. 作詞家 Tim Rice 是在對的時間路過的路人甲
過去和音樂劇大師 Andrew Lloyd Webber 長期合作的英國作詞家 Time Rice 正好這一陣子很常出入 Disney,理由是他當年正努力想要把他和 Webber 的音樂劇作品《Evita 艾維塔》變成一部 Disney 電影。這個製作同樣遭到 Disney 冷凍,因為 Disney Studio 主席 Jeffrey Katzenberg 不喜歡他們看上的主角人選——Madonna。
音樂劇《艾維塔》還要等幾年後 Katzenberg 離開 Disney 時才得以拍成電影,而《阿拉丁》則突然插播進來成為 Tim Rice 的支線任務。Tim Rice 經常半開玩笑地說這個機緣真的是純粹巧合,只因為 Howard Ashman 不幸病逝的當時他正好經常在 Disney 鬼混,才會被選上成為替補選手。
3. 被星艦企業號擔誤的 Jafar
Disney 的動畫部門特別鍾愛莎劇出身的演員Patrick Stewart。《The Little Mermaid 小美人魚》、《Beauty and the Beast 美女與野獸》、《The Lion King 獅子王》、《Pocahontas 風中奇緣》、《Hercules 大力士》等等劇組都曾鎖定 Patrick Stewart 擔綱演出。其中 Stewart 本人說過他人生最後悔不已的決定就是回絕《阿拉丁》中的 Jafar。
而當年不得不婉拒的理由是:他得把檔期留給他長達七年的星艦迷航。
4. 用脫口秀音軌製作 Demo
事實上從劇本寫作開始,神燈精靈就一直以Robin Williams本人的形象為藍本。但當時 Disney Studio 主席 Jeffrey Katzenberg 對這個選角還有疑慮,所以他們另外考慮過了 Steve Martin、Eddie Murphy 和 John Goodman 等等替代人選。導演 John Musker 和 Ron Clements 後來想到了一個奇招說服片廠老闆——他們讓動畫師拿 Robin Williams 的脫口秀演出錄音來製作精靈的Demo影片。
這段葷素不忌、生龍活虎的Demo影片不僅僅說服了 Katzenberg,連本來已經退回劇本打算婉拒配音的 Robin Williams 都被影片說服了。
5. 血汗(夢)工廠之黑色星期五事件
多年後會因為執行長寶座接班不成、惱羞成怒而自創夢工廠動畫的Jeffrey Katzenberg,這時候正是他在 Disney 最風光的時刻。因為他的改造有功,傳統的動畫公司 Disney 正在脫胎換骨成為和其他片廠平起平坐的主流片廠。美國動畫界著名的黑色星期五事件,正是 Katzenberg 在《阿拉丁》製作期間一手主導:
他在距離電影上映只剩十多個月的某個星期五,向整個劇組宣佈這部片行不通,過去幾個月完成的片段必須完全放棄,整個從零開始重做,而且上映日期沒有要延後。Katzenberg 大刀砍掉了許多他覺得沒有效果的角色(因而讓神燈精靈變得更吃重),同時砍掉 Alan Menken 已經寫好的14首歌中的8首(因而讓神燈精靈有更多耍嘴皮的時間)。最重要的異動是他認為《小美人魚》和《美女與野獸》的兒童取向風格已經行不通,《阿拉丁》必須進化成更適合成人觀眾、更尖酸的幽默。
歷史證明他是對的。風格異迥異於 Disney 前作的《阿拉丁》在上映之後,迅速成為美國史上第一部北美票房破兩億美元的動畫電影。
兩年後的另一個星期五,還沒有被 Steve Jobs 賣給 Disney 的 Pixar 也在 Disney 辦公室內經歷了另一個類似的黑色星期五事件:他們已經製作了三年的長片處女作《Toy Story 玩具總動員》同樣被 Disney 宣佈行不通,必須從零開始再來一次。 種種歷史告訴我們動畫真不是人幹的活。
6. 畫到最後一分鐘的血汗動畫師
因為黑色星期五事件導致的時程壓縮,《阿拉丁》整部電影是在連夜趕工的緊張時程下完成。
許多動畫師一邊在製作《阿拉丁》的同時,一邊還要投入下兩部 Disney 動畫電影《獅子王》和《風中奇緣》的前製工作。負責 Jafar 角色的動畫師 Andreas Deja 回顧到電影完成的那一刻他團隊裡幾乎每一個人都已經病倒,甚至有一個有孕在身的動畫師在完成她的最後一個畫面之後羊水正好破了。
7. 老闆質疑:為什麼觀眾沒有鼓掌
Disney Studio 主席 Jeffrey Katzenberg 對《阿拉丁》的寄望甚高,甚至要求電影必須好看到讓觀眾會鼓掌歡呼。劇組原本認為 Robbin Willams 顛覆迪士尼歌舞傳統的〈Friend Like me〉橋段會是讓大家鼓掌的好時機。但試片的時候居然遇上了滿場太過含蓄的觀眾,現場沒有人鼓掌。
狡猾的動畫師決定乾脆回去增加一個「Applause 請鼓掌」的告示牌畫在精靈頭上,想說這樣你們總該知道鼓掌了吧。下一次放映,腦波弱的觀眾果然按照指示群起鼓掌,這個天外飛來的提示於是就被留在電影裡。
8.Robin Williams 錄製了30小時的即興演出
江湖謠傳 Robin Williams 正是讓《阿拉丁》失去奧斯卡最佳劇本入圍資格的禍首,因為他在整部電影中的演出沒有任何一句來自劇本上事先寫好的台詞。
導演 John Musker 這麼形容失控的錄音過程。一說這四天錄了十六個小時的素材,也有一說可能錄下了高達三十個小時的即興演出。 以電影開場那個叫賣小販(其實就是神燈精靈扮的)的片段為例,正好來探班的老闆 Jeffrey Katzenberg 提議直接用箱子裝了一整籃 Robin Williams 事前完全不知道的物品,然後讓他每一個 Take 隨機拿出一件來自由發揮叫賣。果真籃子裡裝了多少東西,Robin Williams 就能掰出多少哏。
「比例上每一個出現在電影裡的橋段,大約就會有二三十個我們沒用上的素材被刪掉。他玩得太過開心,以至於根本沒辦法關掉他的天馬行空的創意開關.....我想我此生從未遇過這種配音演員會讓人覺得『夠了夠了,我們的素材已經太滿了』」Musker說。
9. 知名影評人 Roger Ebert 差點出現在阿拉丁宇宙
劇情中阿拉丁遇見王子的市場橋段,有兩名看起來有點嚴肅的路人甲跟路人乙。導演 John Musker 和 Ron Clements 原本打算用這兩個路人角色來捉弄當時一起主持節目的兩位美國影評人 Roger Ebert 和 Gene Siskel 的玩笑。
這個點子最終作罷的理由,一說是影評人本人否決了這個構想。然而導演 John Musker 的說法則是麻煩出在Roger Ebert 臉上那個形同註冊商標一樣的膠框眼鏡形象:
「我想我們絕對沒有辦法在不畫眼鏡的情況下將 Roger Ebert 的形象卡通化。問題是我們也不可能在這個電影裡畫出眼鏡,因為那時候根本沒有眼鏡這種東西。」因此最後那兩個路人甲和路人乙只好改成以兩位導演本人的形象出現。
10. Robin Williams 為了神燈精靈跟 Disney 反目
未取得影評人本人同意就不敢將他畫進故事裡頭的謹慎態度是有道理的。神燈精靈本人 Robin Williams 正式因為類似的理由和 Disney 反目成仇。
Robin Williams 以遠低於演出行情(約1000萬美元)的10萬低價為《阿拉丁》獻聲,唯一開出的條件是希望 Disney 不要拿他的名字和形象來大肆宣傳當成賣點——他要求精靈角色在海報的篇幅不得超過四分之一,也不准用他配音的精靈角色來賣任何周邊商品。
但電影大賣之後,Disney 完全忘了這回事,隨即開始大肆以精靈為主角宣傳電影和叫賣周邊商品。過去與 Disney 合作多年的 Robin Williams 因此在《阿拉丁》之後對 Disney 大為光火,只要收到來自 Disney 的劇本都會不客氣地回封不動退回寄件人,並附上紙條寫明:「不好意思,我個人對這家公司很有意見!」
11. 神燈精靈的真實身份可能更接近《大法師》中的惡魔
《阿拉丁》的故事其實是300年前《一千零一夜》這本書被翻譯成法文引進西方世界時時才被譯者加進去的新故事,來源則是譯者從敘利亞說書人那兒聽到的民間故事。
敘利亞說書人的故事中神燈精靈的真正身份是一種在古蘭經中經常被提及的生物 Jinn。就像基督宗教信徒真心相信這世界上還有天使存在一樣,伊斯蘭教信徒也相信 Jinn 迄今還是無所不在。許多家長仍會用這個傳說中的生物來恐嚇不聽話的小孩,說居住在荒郊野外的水邊、山上、樹上甚至埋伏雲霧之間的 Jinn 會出來誘拐小孩或是綁架路人。學者認為 Jinn 的起源還早於伊斯蘭教,而源自美索不達米亞傳說中的惡魔。而電影《The Exorcist 大法師》中附身在小女孩身上的美索不達米亞惡魔 Pazuzu 很可能就是一種 Jinn。
不過《一千零一夜》的法語譯者可能被這些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斯蘭文化給搞得頭昏腦脹,索性拿法文單字 Génie 來套用在他的「超譯」裡頭。法文字 Génie 比較接近今日我們熟悉的「精靈」概念,該字源自於拉丁文的 Genius,羅馬人用這個字來指「被指派來守護特定人或是特定場所的守護精靈」。雖然同樣沒有提供三個願望的許願機能,但提供一週大事、天氣提醒或是星座運勢的功能,大約就是今日的 Siri 語音助理或是哈利波特小說中的家事小精靈多比(Dobby)之類的居家好物。《阿拉丁》電影中熱情友善、助人為樂的精靈形象正是由此而生。
12. 神燈精靈的搞笑專線服務
導演 Steven Spielberg 和 Robin Williams 這時候剛剛完成 1991 年的奇幻冒險電影《Hook 虎克船長》。Williams 隨後投入《阿拉丁》的錄音工作,而 Spielberg 則移師到歐洲拍攝他的二戰史詩電影《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單》。
因為《辛德勒的名單》題材使然,劇組常常處於一種陰鬱的氣氛。Steven Spielberg 三不五時會打電話給正在錄音的 Robin Williams,用擴音的方式讓他對全劇組講笑話提振精神。事實上《辛德勒的名單》劇組人員聽到的笑點很多都是來自於《阿拉丁》劇情的哏,使他們搶先全世界觀眾欣賞了神燈精靈的脫口秀演出。
13. 「砍掉你的耳朵」這句歌詞引發抗議
《阿拉丁》是第一部發生在異國文化中的 Disney 動畫電影,也替日後廣受西方觀眾歡迎的另一部 Disney 動畫電影《Mulan 花木蘭》鋪路。但第一次終究也有失手之處。Robin Williams 那段精采絕倫的開場中出現了「如果他們不喜歡你的臉就會砍掉你的耳朵」這句被認為醜化阿拉伯人的歌詞,引來美國的阿拉伯裔民眾的強烈抗議。Disney 也被迫在稍後修掉這句引發爭議的歌詞。
「《阿拉丁》絕對不是那些影評人說的充滿娛樂元素的一千零一夜阿拉伯奇幻電影,而是對於全美300萬阿拉伯後裔以及全世界3億阿拉伯人無比痛苦的警訊,提醒我們令人憤怒的阿拉伯刻板印象就跟神燈精靈一樣神出鬼沒、無所不在。」主導抗議行動的美國民族學者 Jack Shaheen 當年氣憤地說。
14. 虛構的國度居然變成美國人的仇外對象
原來的劇本設定故事發生在巴格達。然而在 Disney 籌拍當時正好遇上了美國介入的伊拉克戰爭,為了避免電影涉入正在發生中的國際關係衝突,於是上映前臨時將巴格達改成了無中生有了一個城市叫做Agrabah。
奇妙的是,幾年前有個網站試圖誤導讀者,故意在民意調查中詢問美國兩黨支持者是否支持政府轟炸Agrabah這個不存在的城市。這個惡搞民調意外證明了《阿拉丁》這部20年前的動畫電影仍然有令人心驚膽跳的實質影響力:
在共和黨支持者中有30%贊成轟炸,在民主黨支持者中也有19%贊成。最怵目驚心的是在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支持者中不明究理地贊成給它炸下去的比例高達41%。
——————————
myVideo現在可以欣賞到迪士尼的經典動畫囉:https://pse.is/3b25ep
上myVideo看電影還能抽迪士尼周邊!
madonna 爭議 在 閱讀文章- 精華區Madonn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說她早年母親的逝世和當年的婚變對她的事業是有幫助的也許很殘忍
,但是就事實來說也許是對的。從她上一張專輯 True Blue和這張
Like A Prayer 的詞方面來比較,是有一段相當的落差;若早年不是
由於母親早逝和父親的再娶,讓她覺得被忽略,她也許不會孤身到紐
約來發展;True Blue 時期的功成名就讓她置身於幸福之中,但是婚
變卻讓她不由得的反省起了自身。瑪丹娜說她在什麼情緒下就寫什麼
歌,也許這張專輯可以作個印證。
Like A Prayer 也是很多瑪丹娜比較顯著的改變的開始,雖然在 True
Blue 專輯中有作了一些改變,但跟這張比起來,那些改變變得微不足
道,這張專輯在腳步上是跨得比較大的,在曲上的嘗試與融合,在詞
上的內心探索至與社會的結合,在在都是前所未見的。
專輯中共有十一首歌〔很有趣的是,不論有意或無意,她的專輯從來
不會剛好是十首歌,除了加了三首 Dub 的 You Can Dance〕:
1. Like A Prayer
2. Express Yourself
3. Love Song
4. Till Death Do Us Part
5. Promise To Try
6. Cherish
7. Dear Jessie
8. Oh Father
9. Keep It Together
10. Spanish Eyes
11. Act Of Contrition
這張專輯中瑪丹娜首次嘗試黑人樂風,我覺得蠻成功的,沒有很牽強
的感覺。這張的製作人還是跟 True Blue 的老搭檔 Patrick Leonard
和 Stephen Bray 合作,不過多加了一個跟她一樣離經叛道的 Prince
,也許是我不懂,所以我不想遽下評斷,但是我確實沒有從他們的合
作中發現一些比較特別的地方,也許有人可以指點我。
專輯中發行的第一首單曲是 Like A Prayer,這首單曲引起了大大的
爭議,不論是在歌詞或是在音樂錄影帶,這些在 davee 之前寫的單曲
新談中說得很詳細,我就不要不自量力的說了。也許她的動機真的是
在惹怒眾人、引起爭議,但是我覺得為什麼上帝不能有人性,在這點
上我是相當同意她的。而你說她只是為了和上帝性交,這點我則不表
茍同,歌詞和錄影帶內確實都描述了她跟上帝之間的交纏,但我覺得
這也不必要是她拯救上帝的動機,只是從跟上帝的性交中,她獲得了
救贖和慰藉。
Life is a mystery, everyone must stand alone.
I hear you call my name.
And it feels like home.
第二首單曲是 Express Yourself,這首歌中瑪丹娜談到了不要因為物
質上的條件,而屈就於 Second Best,要尋找真愛,嗯…說得好。這
首曲子基本上是 funk 的樂風,不過感覺實在是不太明顯,如果我們
聽 George Michael,如果他是作 funk,你很容易就感覺得出來這首
歌是 funk 的樂風,但是瑪丹娜往往會將歌曲變形,雖然她也是作
funk,但是她呈現出來的感覺就是跟別人不一樣,我想主要的不同應
該是在旋律走法以及編曲方式吧;瑪丹娜不墨守成規,這就是她獨特
的理由。
第三首單曲是 Cherish,歌曲的主題很輕鬆,說的是情愛,但不是那
種愛得死去活來那種,是像她從前寫的那種快樂的情歌,跟 Lucky
Star 的感覺很像,但曲式卻是大大的不同,很 Swings 的感覺,音樂
後面襯著清脆的鈴聲,讓整首歌跳躍起來了,輕快明亮舒服。
第四首發的單曲是 Oh Father,很美的歌,但是適合拿來作商業單曲
發行嗎?我不認為,但她終究還是發了,這是自她攻陷 Billboard 以
來,第一首沒進前十名的歌。我覺得這首歌應該完完全全是屬於她自
己跟她父親的,雖然被許多人以其他方式來解釋這首詞,譬如說 Father
說的是神父之類的,但是歌詞中描寫的應該是她自己的遭遇,所以我
不覺得這種揣測是行得通的,就算可以,也會很牽強。這首歌是以弦
樂來編排的,感覺上是比較哀怨凄美的,瑪丹娜歌聲中有怨懟的感覺
,像是哀傷的在陳述一些過去,也像是在隱隱的埋怨控訴著。
第五首單曲 Keep It Together,這首歌 Queer 已然寫了單曲探索,
相同的就不再多說了,我自己也很喜歡這首歌,這首歌中瑪丹娜小玩
了一下 House,感覺上沒有作很大的變化。
剩下沒發的歌也是首首精采,雖然很多歌她都否認是她自己的遭遇,
但是我覺得好像都是她的親身經歷。像是 Till Death Do Us Part,
看起來就像是她跟西恩潘之間;Promise To Try 是在緬懷母親的一首
很美的小品,簡單的鋼琴襯著瑪丹娜緩緩道來的清唱,後來再加入小
提琴悠揚的樂聲,這種在歌聲中流露出的淡淡的憂傷,卻比灑狗血似
的情歌來得更感人;Dear Jessie 是寫給她領養的小女孩 Jessie 的
,好可愛的歌,瑪丹娜作的這首歌是給人很多驚喜的,這首歌的 MTV
也不同於往常,是用動畫來呈現的,我還記得在天空飛的粉紅象和小
天使,這首歌給人喜悅幸福的感覺;再過來就是 Spanish Eyes,很多
人費解這首歌到底在寫什麼,據前陣子看 NewsGroup 的說法是在寫一
個士兵的故事,背景我忘記了,這首歌出現在這張專輯中感覺很奇怪
,它跟整張的感覺都不搭,詞的方向也不相干,不知道為什麼要收進
這張專輯;最後的一首 Acts Of Contrition,是瑪妞拿來亂玩的一
首歌,她說她把錄的詩班的帶子倒著放,電吉他是 Prince 彈的,歌
詞是隨興唱的,也沒有修飾過,所以後來的署名是 Produced By The
Power That Be,有意思。
好像還少了些什麼,原來是沒有說到 MTV,最近沒空拿錄影帶起來看,
反正我也沒全懂,只是大概好像看懂了吧!這樣我說起來就沒什麼意思
了,還是誰有空幫忙補一下好了,為了寫這個,大概聽了十遍左右的
Like A Prayer,雖然是經典,連聽十遍也是會厭的,大概半年不會再
拿起來聽了吧!寫到這裡,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這張專輯這麼好聽,
在專輯榜也坐了六週冠軍,怎麼這樣才賣了三白金呢?
Original From:交大機械女王版terissa的文章
... <看更多>